如无特别说明,此条目中的“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核弹试验1964年10月16日最后一次核试1996年7月29日测试的最大当量地上 - 5 Mt[1](1976年11月17日)
地下 - 660 Kt(1992年5月21日)核试总数45核弹头当前贮量200-1500导弹最远射程15,000 km (DF-5B)NPT签署国是(1992年批准,五个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有核国家之一)
核武器
历史核武器发展史 · 曼哈顿计划 · 核军备竞赛 · 核试验 · 核间谍 · 核扩散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 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 禁止核武器条约 · 无核武地带 · 核武器拥有国列表
战争型态核战争 · 核讹诈 · 核武器运输(英语:Nuclear weapons delivery) · 核三位一体 · 一次打击 · 二次打击 · 核爆效应(英语:Effects of nuclear explosions)
武器类型原子弹 · 氢弹 · 脏弹 · 中子弹 · 枪式 · 内爆式 · 核鱼雷 · 核炮弹(英语:Nuclear artillery) · 核武器设计方案 · 核按钮手提箱 · 简易核装置 · 核深水炸弹 · 核武器列表(英语:List of nuclear weapons) · 核冬天
社会文化反核运动 · 核伦理学 · 核恐怖主义 · 核裁军
核技术主题查论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研制成功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国现时拥有核武器并曾拥有化学武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2]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上空成功引爆。[3]中国的核试验一直持续到1996年,直至1997年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停止核试验。[4]中国于1984年参加《禁止生物武器公约》[5],在1996年签订《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6],于1997年批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7]。
2011年初,中国发布了一份国防白皮书,重申其维持“最低限度核威慑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原则,但并未定义何为“最低限度核威慑”。[8]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库资料属于国家机密,官方从来没有透露过确实的核弹头数量,只说中国的核武数量在“维持国家安全的最低水平”。因此数据多是由外国机构进行推测,比如美国科学家联合会估计中国截至2015年拥有约260枚弹武器,在五大有核国家中排第四。[9]而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3年报告,中国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国,仅一年即从2022年的350枚增至2023年的410枚核武,并且在持续增加,并认为一旦中国认定需要,将有潜力在2030年将洲际弹道导弹数量扩充至美俄级别。SIPRI 助理高级研究员、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核信息项目负责人Hans M. Kristensen认为中国已经开始了大规模核武库扩充[10]。美国国防部2023年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预测中国大陆核武制造速度加快,至2035年将拥有多达1500枚核弹头,对此,中方并没有直接否认及承认,但强调近期发展核武都是防御性的。[11]2023年,美国国防部在法院听证会做证言,表示获得了中国购入俄罗斯浓缩铀的信息,官员强调情况确实令人忧心[12]。美国情报界的一些估计,到2030中期中国的武器或将翻倍。[13][14]
化学武器[编辑]
参见:银河号事件和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
中国于1993年1月13日签署《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并于1996年12月30日批准,是该公约的原始缔约国之一[15]。在提交给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官方声明中,中国政府声明自己虽在过去曾保有少量的化学武器,但已在批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前尽数销毁完毕。该声明同时亦指出,中国境内仅有两家原用于化学制剂生产的工厂或制造过芥子气和路易氏剂等化学武器[16]。
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在冷战期间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曾提供给阿尔巴尼亚少部分化学武器[17]。1993年,美国声称中国籍货轮“银河号”秘密将化学武器原料运往中东。美方派人上船检查,但最后未检出任何违禁物品。事件令中美矛盾激化。[18]
1945年侵华日军战败投降时,为掩盖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侵华日军将大量化学武器掩埋地下或弃之于江河湖泊之中。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至今仍对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危害,且曾导致黑龙江、吉林等多个省份发生日遗毒气受害事件。[19][20]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标志(依次为放射性、感染性、毒性标志)
种类
生物武器
化学武器
核武器
放射性武器
政治实体
阿尔巴尼亚(英语:Albania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阿尔及利亚
阿根廷(英语:Argentina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澳大利亚(英语:Australia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巴基斯坦(英语:Pakistan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巴西(英语:Brazil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波兰
保加利亚(英语:Bulgaria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朝鲜
俄罗斯
菲律宾(英语:Philippines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伊拉克
缅甸
墨西哥(英语:Mexico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美国
法国
德国(英语:Germany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韩国
荷兰(英语:Netherlands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南非(英语:South Africa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利比亚(英语:Libya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加拿大
叙利亚(英语:Syria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沙乌地阿拉伯
日本
乌克兰(英语:Nuclear weapons and Ukraine)
瑞典(英语:Sweden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伊拉克
伊朗(英语:Iran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以色列
印度
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
散布
化学武器扩散(英语:Chemical weapon proliferation)
核武器扩散
飞弹技术
条约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海底武器控制条约
日内瓦公约
其他相关条约列表
书籍(英语:Book: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分类查论编
生物武器[编辑]
中国是《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签署国之一,虽然中国政府官员表示,中国从未有过生物武器化的意图,但仍有报道声称中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对生物武器有过积极研究[21]。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在一封信中表达过,对中国可能将生物武器输送至伊朗和其他国家的行为表示过担忧[22]。奥尔布赖特说道,自己曾收到关于中国企业将军民两用物资输出给伊朗政府的报告且引起她的关注,因此奥尔布赖特称美国政府须使中国采用全面的出口控制措施,从而停止对伊朗的生物武器研究协助。有鉴于此,美国于2002年1月16日采取行动,对被指控为伊朗提供生化武器制造原料的三家中国公司提出制裁。迫于此事件,中国在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23]。
印度国防部资助的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在2015年时,声称中国有一项生物武器计划,并分布在42个设施内,用于研究、开发、生产或测试生物武器的能力。[24]不过根据美国非盈利机构核威胁倡议的说法,他们寻找不到该计划存在的证据。[25]
核武器[编辑]
主条目:596工程、640工程和中国核试验基地
核武研发简史[编辑]
解放军第一颗自由落体原子弹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67年6月17日第六次核试验中引爆自行研发的类似泰勒-乌拉姆设计方案的多级热核炸弹,与第一次引爆裂变弹相距仅32个月,是从裂变到聚变核弹发展最快的国家。引爆的核弹当量331万吨。有一些中文资料中的片言只语显示,中国当时采用同泰勒-乌拉姆设计方案略有区别的于敏设计方案,这个方案的要点在于使用X射线透镜而非X射线反射镜来实现从初级到次级的能量传送,即“球柱球结构”[来源请求]。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属于两弹一星成果。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80年10月16日,最后一次大气核爆炸。
1986年3月21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1996年7月29日,成功进行一次地底核试验,[26]中国政府声明从7月30日起开始暂停核试验。
规模[编辑]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后4天试验场的卫星图像。
国际社会一直在争论中国核力量的规模,但由于中国官方的严格保密,因此很难确定中国核力量的确切规模和构成。几份解密的美国政府报告给出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美国的估计数量。1984年,国防情报局的国防评估简报估计中国的核武库由150到160枚核弹头组成。[27]1993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估计,中国的核威慑力量依赖于60至70枚可装载核弹头的洲际弹道飞弹。[28]国防情报局的《未来十年:1999-2020》报告估计1999年中国的核武器库存在140到157件之间。[29]2004年,美国国防部估计中国拥有大约20枚能够瞄准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30]2006 年,美国国防情报局向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提交的一份估计是,“中国目前拥有 100 多枚核弹头”。[31]2022年,FAS 估计中国的军事储备为350枚核弹头。[32] 2023年1月,SIPRI估计中国核弹头已从一年前的的350枚增至410枚。
2021年,美国五角大楼指根据情报解放军正扩充其核弹军火库,推测可能以每年50-100枚的速度制造[14]。同时中国在核材料的投入近年也有增加的趋势[33],预期中国的核武器在2030年前可以翻一番,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莱尔·戈德斯坦 (Lyle Goldstein)表示,中国扩张核武库很可能因为其对台湾战略的需要[34]。
美国国防部于2022年12月发布《中国军力报告》指出,预测的中国大陆核武制造速度没有改变,至2035年将拥有多达1500枚核弹头,中方对此未有回应,但指出美国自己仍继续维持庞大核武库,应该放弃自己的军备竞赛思维[35]。
核政策[编辑]
中国是《核不扩散条约》中的五个“有核国家”之一(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批准该条约),也是五国中唯一一个做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承诺的国家。“中国恪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承诺。”[36]
2005年白皮书[编辑]
在2005年,中国外交部公布的一份白皮书中声称,该国政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将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此外,文件中还表示,这“不首先使用”的政策将保持不变;并在未来,中国将不会对任何非核武器国家或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2022年,美国国务院称因应亚太局势变化,北京当局似乎已经改变数十年来围绕在低限威吓的核武战略,中国并没有直接否认及承认。[37]
飞弹载具估计[编辑]
2012年美国国防部年度军力报告[编辑]
以下据美国国防部2012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评估报告[38]:
中国的导弹库存
(分类总计)
发射器/
导弹
估计射程
洲际弹道飞弹(ICBM)
50-75/50-75
5500+ km
远程弹道飞弹(IRBM)
5-20/5-20
3000-5400+ km
中程弹道飞弹(MRBM)
75-100/75-100
1000-3000+ km
短程弹道飞弹(SRBM)
200-250/1200+
<1000 km
陆基巡弋飞弹(GLCM)
40-55/200-500
1500+ km
已知型号总计(2016年资料)
中国的导弹库存
(已知型号总计)
发射器/
导弹
估计射程
东风-5A/B
20/20
13,000+ km
东风-31A
60 / 60
11,200+ km
东风-31
12 / 12
7,200+ km
东风-4
10/10
5,400+ km
东风-26
30/120
6,000+ km
东风-21C/D
126/400+
1,750+ km
东风-21A
40/60-80
1,750+ km
东风-15A/B/C
168/1000~1200
600~900 km
东风-11A
84/500~600
300~500 km
东风-10(对地巡航导弹)
80-100/300-600
2,000+ km
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
? / 12+
1,770+ km
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
? / 48+
8,000+ km
东风-16
40~50/200+
1000~1500km
早期针对中国的核讹诈或核威胁[编辑]
来自美国[编辑]
朝鲜战争中的核讹诈及核威胁
1950年7月下旬朝鲜战局对美极为不利,美国为防止中国参战,派遣10架B-29轰炸机部署到关岛,并将消息通过《纽约时报》广泛传播开来,对华进行核讹诈,但最后美国因国内外压力将B-29轰炸机调回国。[39]
1950年10月1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建议着手研究对朝鲜、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目标问题。11月30日,杜鲁门总统在记者会上声明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12月初,美国飞机对北朝鲜首都平壤进行模拟核袭击。1951年4月,9架B-29轰炸机携带核弹头派往关岛、继而飞至冲绳岛,并举行公开的核战演习。6月初,美军侦察机侵入中国东北和山东上空,收集关于空袭目标的情报。[39]
1952年,刚刚入主白宫的艾森豪威尔又一次对华进行核讹诈,声称为结束战争不惜扩大战争和使用核武器。[39]
1953年2月11日,美国开始计划对朝鲜开城地区进行核打击。最终由于朝鲜战争结束而未实施。[39]
台海危机中的核讹诈及核威胁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江山岛战役中获胜。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公开表示,如果台湾海峡发生战争,美国准备使用战术核武器。[40]
冷战中的核讹诈及核威胁
1956年,根据已经解密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档案《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41],美国假设在1959年可能与苏联发生全面战争,计划使用核武器全面打击苏联,而无论中国是否参战也将是其目标,计划对中苏和东欧投下3423 件核武器,共消灭3.6亿至4.25亿人口,包括对中国的117个城市投放870枚原子弹,其中计划投放最多核弹的城市有:上海82枚,广州50枚,沈阳44枚,天津36枚,太原32枚,南京27枚,北京26枚,其他被列入的城市也计划投放2到25枚核弹不等。该计划最终因为赫鲁晓夫访美,美苏关系缓和而未被执行。
在肯尼迪担任美国总统时期,其为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制核武器而计划联合苏联及退居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对中国核武器研究基地实施核打击,但随着肯尼迪于1963年遇刺身亡而最终不了了之[42]。
最终,随着中国在1964年成功试爆核武器以及中美关系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得以改善,中美两国间也不再出现类似的核讹诈事件。
来自英国[编辑]
根据2006年6月30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一批1957年到1961年间的绝密档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曾为了防止中国武力收回香港而计划对中国进行核打击。195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再加上国际两大阵营的对峙,对英国来说,香港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性提高。而且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紧张,虽然当时中国政府没有武力夺取香港的计划,但英国依然担心中国会武力夺取香港。鉴于在朝鲜战场上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的认知,英国认为常规战争的方式不足以在香港与中国抗衡,决定对中国进行核讹诈,在必要时对中国进行核打击。[43]
1952年英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后,英国就明确提出使用核武器遏制对手,核讹诈政策并非突发奇想。1956年时,英国就有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计划。之后,又多次讨论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可能性。在1961年2月22日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姆致信首相麦克米伦的信中就有提到,假如中国武力收复香港,只有利用核武器才能解决。英国在新加坡部署核轰炸机,计划秘密储存48枚核弹。为满足携带核弹轰炸机的起降需求,英国还在东南亚不断提升军用机场品质。同时派遣携带有核弹的航母在东南亚海域巡逻,并曾计划装备核导弹的战略核潜艇部署到东南亚。[43]
另外,英国还多次表示会配合美国对华核打击,并曾多次与美国对使用核打击保住香港方面秘密接洽,甚至敲定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细节问题。然而,在东南亚殖民地存放核武器的计划遭到当地人民的反对,并且中国于1964年成功试爆原子弹,致使英国对华核打击计划无法实施。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英之间的核危机才算结束。
来自苏联[编辑]
珍宝岛事件中以苏联国防部部长格列奇科元帅、副部长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认为要动用核武,苏联还秘密地与美国联系,试探性地提出对中国核力量实施摧毁性地打击。但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幕僚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苏联对中国的打击,必然会招致中国的全面报复,可能导致全世界的战争,于是美国迅速地将这一秘密内容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迅速采取政治和军事方面多重策略,包含在北京修筑地铁及地下防核炸隧道,最终苏联没有使用核武,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承认珍宝岛属于中国。[44]
参考文献[编辑]
^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王淦昌:共和国科学的拓荒者. 求是新闻网. 2021-05-10 [2022-03-25] (中文(简体)).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cpc.people.com.cn.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cpc.people.com.cn.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 中國最後一次核試驗 | 當年今日 | 今日焦點. 当代中国.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www.fmprc.gov.cn.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 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 政策文件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www.fmprc.gov.cn.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 Hans M. Kristensen and Robert S. Norris. Chinese nuclear forces, 2011.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November–December 2011, 67 (6): 81–87. Bibcode:2011BuAtS..67f..81K. doi:10.1177/0096340211426630 .
^ Nuclear weapon modernization continues but the outlook for arms control is bleak: New SIPRI Yearbook out now | SIPRI. www.sipri.org.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5).
^ States invest in nuclear arsenals as geopolitical relations deteriorate—New SIPRI Yearbook out now. SIPRI. 2023-07-12 [2023-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英语). SIPRI’s estimate of the size of China’s nuclear arsenal increased from 350 warheads in January 2022 to 410 in January 2023, and it is expected to keep growing. Depending on how it decides to structure its forces, China could potentially have at least as many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s (ICBMs) as either the USA or Russia by the turn of the decade. ‘China has started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its nuclear arsenal,’ says Hans M. Kristensen, Associate Senior Fellow with SIPRI’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Programme and Director of the Nuclear Information Project at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FAS).
^ 中國防長稱中方核武器發展是適當的. [202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8).
^ 存档副本. [202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 Hans M. Kristensen and Robert S. Norris. Chinese nuclear forces, 2011.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November–December 2011, 67 (6): 81–87. Bibcode:2011BuAtS..67f..81K. doi:10.1177/0096340211426630 .
^ 14.0 14.1 五角大廈:中國擁有核彈量2030年可達千枚. [202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阅于2009年7月7日
^ NTI Research Library: country profile: China. [200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5).
^ Albania's Chemical Cache Raises Fears About Others Archive.today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5-30 - Washington Post, Monday 10 January 2005, Page A01
^ 存档副本. [202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0).
^ 日遗化武中国受害者受折磨:几滴毒液毁掉一生. world.people.com.cn. 新华社. 2015-04-30 [202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1) –通过人民网.
^ 罗孝如. 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知多少. 生命与灾害. 2016, (10): 18-19 [2021-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 Roland Everett Langford, Introduction to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Radiolog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iley-IEEE, 2004
^ Leonard Spector, Chinese Assistance to Iran'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Missile Progra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September 12, 1996
^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英语: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Country Profile: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hoham, Dany. China's Biological Warfare Programme (PDF). Journal of Defence Studies (New Delhi: Manohar Parrikar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2015, 9 (2): 132, 139 [4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10).
^ China - Countries - NTI. www.nti.org.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30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7).
^ 1996地底試驗. [2016-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 Archived copy. [2005-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09).
^ Report to Congress on Status of China, India and Pakistan Nuclear and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s. Fas.org. [201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0).
^ [2]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July 10, 2007,.
^ 1.doc (PDF). [2010-04-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8-06).
^ 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8).
^ Status of World Nuclear Forces.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2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8) (美国英语).
^ 俄乌战争导致核武风险加剧 报告:中国核武支出全球第二. [202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8).
^ 中國2030擁2倍核彈! 美專家 : 北京擴張核武庫 為侵台戰略做準備. [202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 五角大廈稱陸將擁1500枚核彈 趙立堅:美為了擴張核武「找藉口」. [2022-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 《2008年中国的国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更新2009年1月/访问2009年7月11日
^ 魏鳳和誇口中國有很大進步的核武已列裝 東風41射程覆蓋全球.
^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 (PDF). [2014-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9-20).
^ 39.0 39.1 39.2 39.3 美国要往中国扔原子弹 毛泽东不吃这一套. [2011-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9).
^ 中国曾多次遭"核讹诈" 美军未来"一小时打遍全球"?. [2011-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1).
^ Strategic Air Command Declassifies Nuclear Target List from 1950s. nsarchive2.gwu.edu.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3).
^ 1963年,肯尼迪的遇刺,使中国核试验场躲过了核威胁. 网易. [202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 43.0 43.1 刘作奎. 英国曾想用核弹攻击中国 核讹诈欲阻中国收回香港. 中国广播网. 2006-07-06 [2013-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2).
^ А.Елизаветин, Переговоры А.Н.Косыгина и Чжоу Эньлая в Пекинском Аэропорту,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1992,№5,44-62.
查论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组织机构中方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
中央外事办
外交部
外长
发言人
驻外机构
大使
驻外副部级外交官
特使
国防部
国际军事合作办
维和办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外文局
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移民局
全国人大
外事委
外事局
华侨委
全国政协
外事委
外事局
港澳台侨委
中央追逃办
外交学会
对外友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环球电视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地方各级国际传播中心
国家汉办
孔子学院
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驻华
外交代表机构
领事机构
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
联合国驻华系统
记者协会
国际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外交礼仪相关
外交部礼宾司
解放军仪仗大队
礼炮中队
解放军军乐团
武警国宾护卫队
人民大会堂
国宾馆
国宴菜
外交史
中国对外关系史
建交史
外交关系年表
对外援助
援建剧场列表
援建体育馆列表(英语:Stadium diplomacy)
参加的国际公约
制裁
建国初期
冷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三大外交政策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人民外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交恶后
“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及国际形势
革命外交路线
反帝反修
积极备战
输出革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条线、一大片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乒乓外交
熊猫外交
三个世界
中阿决裂
邓小平1978年出访
改革开放后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南南合作
南北对话
国际新秩序
国际关系民主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和平崛起→和谐世界
新型国际关系
大国外交
周边外交
钓鱼岛问题
东海油气田问题
南海问题
沙长城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战狼外交
债务陷阱外交
领导人访问列表
最高领导人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李鹏
朱镕基
温家宝
李克强
李强
全国政协主席
国家副主席
外国国家元首及最高领导人访华
外国政府首脑访华
术语
一个中国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反华
境外敌对势力
亡我之心不死
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谓言之不预也
综合国力
三股势力
核心利益
网路主权
中国一点都不能少
窜访
多边关系联合国
联大2758号决议
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
否决权
维和
常驻纽约代表团
代表
常驻日内瓦代表团
代表
常驻维也纳代表团
代表
常驻亚太经社会代表处
代表
国际海底管理局
代表
区域政治
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
六方会谈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三国合作秘书处
东亚共同体(构想)
东南亚国家联盟
10+1
10+3
东亚峰会
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中国—中亚峰会
亚信峰会
亚欧会议
非洲联盟
中非合作论坛
中阿合作论坛
中拉论坛
欧盟
驻欧盟大使
领导人会晤
人权对话
战略对话
珍珠链战略
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议
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
中国、巴西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共识
国际调解院
区域经济
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
丝路基金
中巴经济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自贸区
博鳌亚洲论坛
亚欧会议
中非合作论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阿合作论坛
中拉论坛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
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
欧盟
中国欧盟商会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搁置)
经贸高层对话
汉堡峰会
全球经济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十国集团
世界互联网大会
世界经济论坛
夏季达沃斯论坛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发展中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
不结盟运动
金砖国家
银行
立场文件
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英语: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
双边外交关系亚洲(分类)
阿富汗
阿联酋
阿曼
阿塞拜疆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巴林
朝鲜
东帝汶
菲律宾
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
韩国
吉尔吉斯斯坦
柬埔寨
卡塔尔
科威特
老挝
黎巴嫩
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
蒙古国
孟加拉国
缅甸
尼泊尔
日本
沙特阿拉伯
斯里兰卡
塔吉克斯坦
泰国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文莱
乌兹别克斯坦
新加坡
叙利亚
亚美尼亚
也门
伊拉克
伊朗
以色列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约旦
越南
非洲(分类)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埃塞俄比亚
安哥拉
贝宁
博茨瓦纳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赤道几内亚
多哥
厄立特里亚
佛得角
冈比亚
刚果(布)
刚果(金)
吉布提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加纳
加蓬
津巴布韦
喀麦隆
科摩罗
科特迪瓦
肯尼亚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卢旺达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里
毛里求斯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南非
南苏丹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塞拉利昂
塞内加尔
塞舌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苏丹
索马里
坦桑尼亚
突尼斯
乌干达
赞比亚
乍得
中非
欧洲(分类)
阿尔巴尼亚
爱尔兰
爱沙尼亚
安道尔
奥地利
白俄罗斯
保加利亚
北马其顿
比利时
冰岛
波兰
波黑
丹麦
德国
俄罗斯
法国
芬兰
荷兰
黑山
捷克
克罗地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列支敦士登
卢森堡
罗马尼亚
马耳他
摩尔多瓦
摩纳哥
挪威
葡萄牙
瑞典
瑞士
塞尔维亚
塞浦路斯
圣马力诺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乌克兰
西班牙
希腊
匈牙利
意大利
英国
美洲(分类)(拉丁美洲)
阿根廷
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巴多斯
巴哈马
巴拿马
巴西
秘鲁
玻利维亚
多米尼加
多米尼克
厄瓜多尔
格林纳达
哥伦比亚
哥斯达黎加
古巴
圭亚那
加拿大
美国
洪都拉斯
墨西哥
尼加拉瓜
萨尔瓦多
苏里南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委内瑞拉
乌拉圭
牙买加
智利
大洋洲(分类)
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
基里巴斯
库克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瑙鲁
纽埃
萨摩亚
所罗门群岛
汤加
瓦努阿图
新西兰
与非建交国关系见备注亚洲
不丹
非洲
斯威士兰
欧洲
梵蒂冈
大洋洲
马绍尔群岛
帕劳
图瓦卢
美洲
巴拉圭
伯利兹
海地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危地马拉
未承认的国家或地区
科索沃
阿布哈兹
北塞浦路斯
德涅斯特河沿岸
马耳他骑士团
南奥塞梯
索马里兰
西撒哈拉
已消亡的国家见备注
苏联
南越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东德
南也门
锡金
坦噶尼喀
桑给巴尔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各地方省际关系和对外事务
海峡两岸
福建—台湾
福建
琉
上海
山东
韩
天津
台湾
琉
日
美
韩
印尼
菲
英
西
荷
法
德
俄
瑞典
巴西
查论编 香港对外事务组织和机构
香港特区政府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
政府总部礼宾处
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中国大陆、海外、台湾)
“一带一路”专员
人民出入境
香港身份证
香港特区护照
英国国民(海外)护照
香港签证身份书
香港签证政策
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签证要求
英国国民(海外)签证要求
双边关系两岸四地
中国大陆
广东
深圳
上海
福建
四川
澳门
台湾
主权国家
澳洲
加拿大
法国(英语:France–Hong Kong relations)
格鲁吉亚
德国
印度(英语:Hong Kong–India relations)
印度尼西亚(英语:Hong Kong–Indonesia relations)
日本
以色列(英语:Hong Kong–Israel relations)
列支敦士登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英语:Hong Kong–Maldives relations)
纳米比亚(英语:Hong Kong–Namibia relations)
尼加拉瓜
朝鲜
巴基斯坦(英语:Hong Kong–Pakistan relations)
菲律宾
卡塔尔(英语:Hong Kong–Qatar relations)
俄罗斯(希伯来语:יחסי הונג קונג–רוסיה)
新加坡
韩国
南非(英语:Hong Kong–South Africa relations)
西班牙(英语:Hong Kong–Spain relations)
瑞士(英语:Hong Kong–Switzerland relations)
泰国
英国
美国
人口
香港移民潮
香港回流潮
查论编 澳门对外事务
澳门特区政府
招商投资促进局
政府总部事务局
澳门经济贸易办事处(中国内地、海外、台湾[@])
澳门领事机构列表
两岸四地
中国内地
广东
香港
台湾
其他国家
巴西
朝鲜
日本
东帝汶
西班牙(西班牙语:Relaciones España-Macao)
葡萄牙
美国
注释:@ 暂停运作
备注:粗体表示曾经建立外交关系,但现时断交的国家。这些国家目前除已消亡者外,多与中华民国保持外交关系。斜体 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实际统治的区域。关于中华民国外交,另见模板:中华民国外交。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另见模板:台湾海峡两岸主题。